纺织服装与设计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1990年成立工艺美术系,从此开始面向全省招生。1990年至2005年连续15年招收艺术设计专业学生,1991年至1998年在连续8年招收美术学专业学生基础上,2000年开始招收本科学生。学院在5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根据社会需求陆续增设了相关专业,现有2个二级学科,6个专业,形成了多学科专业交叉,“艺工融合、亲近业界”的办学特色。学院大力进行学科研究,加强专业建设,重视师资队伍培育,多年来培养了一大批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多次获选行业人才培养示范院校等荣誉,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学院紧扣地方产业特色,秉承“产业导向、突出应用”的办学理念,围绕产业链规划学科和专业链,注重对学生基本能力和实践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科内涵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学院深度设计并构建了应用型人才教育培训课程教学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方法的理念融入其中,形成培养目标清晰、培养方向明确、理论基础夯实、实践能力突出,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兼具的人才教育培训方案。根据公司与学院双方需求构建了校企联合人才教育培训新模式,打造创新人才教育培训新路,真正为企业培养更多用得上、留得住、上岗快的应用型人才。因人才教育培训及服务地方成效突出,近五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2个,江苏省产教融合品牌专业1个,与相关学院联合申报并获批江苏省“十四五”重点学科1个,获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二等、三等奖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主持或参与制定团体标准5项。经过多年的办学积淀,学院在人才教育培训、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搭建了10余个国家、省、市级产学研用平台,多次获全国纺织服装教育先进集体、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人才建设先进单位、中国纺织行业人才建设示范院校等荣誉称号。

学院现有7个系部(包括6个系、1个实验教学中心)。设有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6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学生1856名。学院现有教职工105名,其中高级职称教师48人,硕士生导师及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5人,企业兼职导师75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专业带头人1人,省产业教授1人,国家级裁判3人,全国技术能手1人,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1人,中国针织行业优秀总工程师、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技术带头人1人,省十佳制板师与省十佳设计师7人,省六大高峰人才资助与省333高层次人才、高校教师青蓝工程资助4人,省科技副总2人。同时,聘请多名国内外专家、学者长期任教。

学院现有校内实验教学基地使用面积9400多平方米,设备总值2500多万元,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其中,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由配套的纺纱实验室、织物设计实验室、纺织材料实验室、纺织品检测中心、服装缝制工艺实验室、服装制版与裁断实验室、服装IE工程技术中心、服装创意设计实训中心、CAD实验室、针织设计与工艺实验室、感性工学实验室、三维人体数据采集实验室、数码图形图像实验室、服装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等组成了实验(实训)教学基地。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专业由配套的CAD实验室、快速成型(3D打印)、木作工艺(CNC、激光雕刻)、综合材料(油泥模型)、丝网印刷实训工作室、金工首饰实验室、智能交互设计实验室、摄影实训室、美术作品展厅、天光画室、设计创新实验室等组成了实验(实训)教学基地。
学院整合校内外资源,与地方政府,行业权威机构及大型集团公司,共建了多个产学研用平台,包括:国家级(纺织服装协同创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服装智能制板科研基地、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产学研创新研发基地、中国纺织出版社——常熟理工学院工作站、苏州市纺织工业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纺织工业(常熟)检测中心、中国家居五金产业工业设计服务平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彩绘泥塑艺术研究所、江苏省大学生科学影像创作与研究基地、苏州市服装IE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熟汇智纺织服装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常熟纺织服装行业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服装造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科普美术家协会、常熟汇智纺织服装产业研究院、苏作家居设计专业委员会等。校内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与产学研用平台,面向师生全天开放,为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夯实了基础,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合作,致力于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深度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学院大力探索“行业学院”办学模式,2018年初,与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签订共建行业学院合作协议。同时,与世界五百强企业、大型上市集团、行业标杆企业及学会、协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深度合作伙伴关系。学院为行业公司可以提供产品研制、企业技术难题破解、技术培养和训练等优质服务,突显社会服务水平及可持续性发展优势。

学院积极开拓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多年来,已经与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英国坎布里亚大学、利物浦大学、英国创意艺术大学、欧洲伽利略全球教育集团(Galileo-Studialis)及旗下的品牌院校LISAA巴黎高等应用艺术学院、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纺织学院等国外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为在校学生提供了校际2+2本科双学位项目、4+1本硕连读项目、交换生项目等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学习机会,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国际视野。获批的与苏大等高校共建的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加强了校际间的交流,扩宽了师生专业视野。

经过多年的办学积淀,学院在人才教育培训、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多次获行业颁发荣誉称号。


专业简介:纺织工程专业设有功能纺织材料、现代纺织技术、纺织品检测与管理和纺织品设计4个专业方向,现有专任教师1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博士17人,学生145人(国内班),国际学生15人(国际班/双语教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现代纺织产业人才需求,培养具有人文艺术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融会贯通工程数理基本知识和现代纺织专业方面技术,在纺织及相关领域从事产品研制、工艺设计、生产管理、质量控制、经营与贸易等工作,具有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纺织化学、纺织材料学、纺纱学、机织学、织物组织学、针织学、非织造学、纺织品设计、纺织品检测、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纺织品国际贸易等。
专业特色:本专业与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常熟服装城、世界500强企业联合打造“中国纺织工程学会行业学院”,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四位一体的人才教育培训模式,培养满足现代纺织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人才。本专业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小班化教学,将联合有名的公司高管、高工协同教学,传授企业实践、管理经验,开拓学生国内外视野。
硬件设施与平台:学校建有江苏省新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纺织机械工程研究中心。本专业拥有数字化纺织服装检验测试中心、国家中小型客户服务平台、纺织服装产教融合创新实验基地等平台。纺织工程专业教学实验中心包括化纤纺丝实验室、纺织材料检验测试实验室、纺织功能材料实验室、纺纱实验室、机织实验室、针织实验室、非织造实验室和染整实验室,拥有化纤纺丝设备、纺织品检测设备、全流程纺纱设备、成套机织设备、针织设备及纺织功能材料制备与检测设备等。另外,本专业建有一大批校外实训基地,包括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检测中心、盛虹集团、恒力集团、阳光集团等国内外有名的公司,为实践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就业方向:四年后,你可以在世界500强企业、国际国内知名上市公司,从事纺织产品的研发、工艺设计、生产管理、质量控制、经营与贸易等工作;可以就业于各级政府的出入境检验检疫、质量监督、纤维检验所、知识产权等事业单位或知名检测企业;能进入国内知名大学,如东华大学、江南大学、苏州大学等有关专业进一步深造;也可以走出国门,到国际一流大学读研、读博。

培养目标: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立足苏南区域服装产业,秉承“错位发展、融入业界、全程嵌入行业标准与创新创业教育”办学理念,以纺织科学与工程、设计学等理论为基础,以服装产品生产技术为重点培养方向,培养适应现代服装产业技术和生产管理岗位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一流应用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服装材料学、服装设计原理、服装人体工程学、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设计、立体裁剪、服装CAD、服装生产管理、服装企划与市场营销等。

专业特色: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江苏省品牌专业、江苏省产教融合品牌专业、中国纺织行业产教融合先进院校、服装产业人才培养示范院校,常熟理工学院特色专业,被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授权“行业学院”。坚持“面向未来、能力本位、行业主导、联合培养”的建设思路,通过与中纺联检测集团、波司登集团、海澜集团、国泰集团、苏美达集团、安正时尚集团、阳光集团等多家行业协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联合,开展深度的人才联合培养,建成产教融合共同体。
本专业坐落在全国最大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中,万余家企业形成了化纤、纺织、针织、印染、家纺等完整的产业链,为本专业开展建设提供了独特的产业资源并打造了各大产学研合作平台。拥有中国针织行业优秀总工程师、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技术带头人、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全国优秀制版师、省级教学名师、省十佳制版师、省十佳时装设计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等,师资工程实践能力突出。多名毕业生考取海内外知名院校研究生,多名毕业生在知名央企、上市集团就业,毕业生供不应求,获得地方产业的好评。
硬件设施与平台:学院现有校内实验教学基地使用面积9400多平方米,设备总值1800多万元,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本专业建设有服装工程技术创新训练基地,配备有纺织材料实验室、纺织品检测中心、服装缝制工艺实验室、立体裁剪实验室、服装制版与裁断实验室、服装IE工程技术中心、服装创意设计实训中心、服装CAD实验室、针织设计与工艺实验室、感性工学实验室、三维人体数据采集实验室、数码图形图像实验室等,保障专业学习的高质量开展。学院整合校内外资源,与地方政府,行业权威机构及大型集团公司,共建了多个产学研用平台,包括: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中国纺织工程学会行业学院、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服装智能制板科研基地、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产学研创新研发基地、纺织工业(常熟)检测中心、苏州市科技局服装IE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苏州纺织服装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常熟纺织服装行业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服装造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校内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与产学研用平台,面向师生全天开放,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夯实了基础,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

学生获奖: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参加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训练和各项大学生学科竞赛,有机会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及企业实战项目,并产出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项目、学科竞赛获奖、专利、论文等多项成果。
就业前景:能够到海内外知名院校继续深造;能够在纺织服装行业大型央企、国企、上市集团等相关领域从事成衣款式与版型设计、服装品牌与商品企划、服装营销管理与国际贸易、服装生产线组织与工艺管理、质量控制与成品检验等工作。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具备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系统掌握专业应用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拥有非常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国际视野。基于行业学院教学模式,强化学生适应实岗能力,拓展就业领域,使学生能在服装与服饰产业相关领域从事服装与服饰设计、品牌企划、陈列设计、时尚买手、潮流信息分析、时尚编辑与培训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专业特色:专业以艺术学为支撑,艺术设计与服装技术相互渗透,服装学与其它学科相互交叉,具备充足的设计实践和工程实践的实验室和设备,课程教学体系由基础课、专业课、校企合作模块选修课和实践环节等组成,教学系统比较完善,并且充足表现出艺工结合、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强的专业优势与特点。
同样隶属于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授权“行业学院”。坚持“面向未来、能力本位、行业主导、联合培养”的建设思路,通过与海澜集团、晨风集团等多家行业协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联合,开展深度的人才联合培养,建成产教融合共同体。
本专业毗邻全国最大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万余家企业形成了化纤、纺织、针织、印染、家纺等完整的产业链,我们专业处于产业链服装产品研究开发设计阶段,地缘优势与丰富的产业资源促成各大产学研合作平台。拥有多位省十佳时装设计师、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等,师资设计实践能力突出。多名毕业生考取海内外知名院校研究生,多名毕业生在知名央企、上市集团就业,毕业生供不应求,获得地方产业的好评。
硬件施设:校内与服装设计与工程共享服装实验中心,有各种先进的专业设备,能够完全满足学生实践课程的设备需求。校外有中国国际服装城和校企行业三方合作的服装创新设计等平台,还与海澜集团、波司登、国泰集团、晨风集团等大规模的公司建立了长期的校企合作实习基地。

学生获奖:历届学生均参与国内外各种学科竞赛,在创新创业项目的立项和比赛,新人奖,紫金奖,国青杯等比赛均获得大量奖项,通过参与各类比赛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
就业前景:能够到海内外知名院校继续深造;能够在服装与服饰产业、行业领域从事服装品牌与商品企划、服装设计、服饰品设计、品牌设计研发、设计师品牌经理人、服装营销管理与国际贸易、店铺陈列师以及流行资讯分析、时尚期刊编辑等工作。


产品设计无处不在,小到一个拉链,大到汽车、飞机,进入信息化社会后,大量虚拟数字化产品,以及系统服务、管理都需要产品设计。
专业简介:本专业现有专任专业教师14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讲师6人,博士6人。在校学生240人。本专业教师近几年来获得主要教学科研成果获奖31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9篇,承担省部级课题6项,师生专利70多项,科研到账经费300余万元,有代表性的转让或被采用的科研成果2项,团队签约的平台建设项目3项。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系统掌握产品设计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着强烈责任意识、良好艺术修养、科学理性精神;能在文化时尚、工业产品等相关设计领域从事产品服务的创意设计研究、策划、开发和改良、创新、管理等工作,能够解决复杂产品及服务设计问题,具有创新思维和国际视野的高级应用型产品设计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产品设计表现(手绘)、3D打印技术、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品牌策划与设计、产品系统模块设计等。
专业特色:小班化项目制教学,配备专任导师辅导,对学生的学业、职业与个人发展全程跟踪及个性化管理;核心课程采用双师制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紧跟时代前沿,培养时代所需的创新型设计人才。

专业特色:小班化项目制教学,配备专任导师辅导,对学生的学业、职业与个人发展全程跟踪及个性化管理;核心课程采用双师制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紧跟时代前沿,培养时代所需的创新型设计人才。
硬件设施:产品设计专业目前拥有3D快速成型、木作工艺、综合材料、金工首饰、协同创新、摄影工作室、机房、天光画工作室,仪器设施总值近280万元,其中万元以上仪器设施15台套。与中日工业设计协会、苏州天至尊、东方红木、金蝙蝠工艺家具有限公司等13家校外企业建立实习、实践基地。

学生获奖:近几年,产品设计系学生在国际A’Design、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江苏省“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虞山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等各类专业赛事上获奖共计506项,专利共计51项。
就业前景:本专业就业率在98%以上,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选择在江、浙、沪就业;部分学生选择出国留学、考研。

专业简介:视觉传达设计(VisualCommunicationDesign)是以研究视觉领域内各类图像信息的沟通与传达为专业方向,通过对视觉语言的核心——图形、文字、影像、信息、材料的研究,探讨视觉设计与生活、文化的关系,关注视觉设计中的人文性、艺术性特点,坚持有创造性地拓展视觉设计的应用领域,体现和提升视觉设计的新价值、新维度、新方法。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拥有非常良好视觉审美和创新思维的应用型视觉传达设计师。培养掌握视觉传统平面图文及现代媒体传播基础知识,有扎实的设计思维、表达、沟通和管理能力;能解决广告、包装、书籍、出版、印刷、品牌、界面、媒体等视觉设计领域复杂问题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设计史论、图形创意、字体与版面设计、图案设计、标识与导示设计、广告设计、书籍设计、包装设计、非遗传承设计、数字媒体编辑、视觉识别系统模块设计等。
专业特色:基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需求和新文科建设驱动,结合学校“应用型品牌大学”发展目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将立足新时代,依托长三角地域优势和纺织服装产业学院特点,拟形成“学科交叉、艺纺融通,非遗传承、科技引领,产教融合、错位发展”的专业特色,为社会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专门人才。硬件设施与平台:本专业现有丝网印刷、数字媒体、摄影摄像、非遗创意设计等实验室,采用全天开放的使用模式,由实验中心和本专业指定教师直接管理和指导使用,能够很好的满足学生课内集中学习和课外自主学习需要。

学生获奖:本专业学生历年在国家级、省部级比赛中获奖成果丰硕,近5年累计获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挑战杯创业创新大赛、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江苏省“紫金奖”设计大赛等各级各类奖项500余项,在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

就业前景:视觉专业就业渠道多元化,毕业生可在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各类法人团体的宣传部门、营销策划设计部门承担宣传、策划、设计工作,在品牌设计与服务企业、传媒公司、广告公司、专业设计企业承担策划、设计工作;在电视台、报社、出版社、杂志社、大型网站等媒体与出版单位承担策划、设计及美术编辑工作;或可进一步攻读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专业简介:环境设计专业始建于1990年,2021年获评为江苏省一流专业。现有专业教师1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8人,博士4人。环境设计专业结合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势,以“对接产业、服务地方,文理结合、艺工融合,学科交叉、分类培养”为特色。具体开设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和时尚展陈设计3个专业方向,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教育培训模式,培养适合社会、突出特色、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环境设计人才。
培养目标和工作前途: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和地方产业经济发展,拥有非常良好艺术素养和工程素质的创新性、应用型环境设计人才。培养具有较宽厚的环境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系统的环境设计创作理论、方法和现代设计思维能力及项目实施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团队精神,能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分析和解决环境设计实际问题,能在相关企业和事业单位、景观、室内及展示等领域从事设计、工程及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造型基础、构成设计、制图基础、快速表现技法、建筑环境初步、设计方法、建筑构造与材料、景观设计专题、室内设计专题、展示设计专题、设计工程及管理等课程。
专业特色:本专业聚焦区域经济与文化优势,着眼于江南文化品牌发展,与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国策众合(北京)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苏州大墅尚品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格德装饰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伙伴关系,打造“五合一”校企合作基地,产教融合共同培养人才。专业与企业一同推行“工作室制”。拓展教学时间及内容,结合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联合建立多类型、多形式工作室。现建有以江南文化为特色的景观空间设计工作室、以服装展示空间设计为特色的时尚展示设计工作室、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特色的千村美居乡村环境设计工作坊,以非遗传承与创新为特色的石栽盆景创意工作坊等工作室。

学生获奖:采用校企双向导师、师生结合,在学科竞赛、设计实践工程建设项目、企业合作等方面成绩颇丰。2022年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多项学科竞赛,获专业类国家甲级竞赛奖项8项,省级奖项51项,市厅级奖项98项;参加实践工程建设项目3项,进入企业学习186人;学生承担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1项,省级1项,校级3项,院级3项。

学院强化学生社团建设,重视学生身心发展,强化学生思想教育和素质养成教育,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周到贴心的关怀与服务,提供完备的体育锻炼环境与设施,组织并且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为社会培养体质好、思想硬、专业强的高素质人才。
学院秉承“注重通识,融入业界”的办学理念,围绕产业链规划专业链,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行业学院人才教育培训模式,校企合作,不断发掘自身特色,探索艺术、技术融合的新路径,联合培育学生与产业需求对接的基本能力和关键能力,展示作品充足表现出学生的创意和能力,综合汇报师生艺术风采。

以“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为理念搭建了3D打印实践创新创业平台及培训基地。该平台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近三年完成了江苏省教育厅和各级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技术培养和训练工作20余项,实现的项目化社会服务带动实验平台建设。通过此平台,培育出以3D打印技术为支撑的“创客教育+”学生创业团队,获批了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的立项,成立了具备“艺术+科技”特点新型学生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实现设计向市场的转化,助力学院学生创新创业新高度。

“鲤工”智慧文创店是校企合作模式下由企业、在校教师、在校学生共同参与经营的实体项目。涵盖校本文创产品研发定制,师生手工艺作品艺术再塑,校内外师生知识服务,校内外文化互助等创业模块。以校内实体体验店为基本载体,以校本产品、精致工艺品售卖、知识网络化服务、品牌网络化宣传等形式,进行线上和线下创业实践活动。

“三叶草”公益项目是以学生文创产品设计研发为基础,以线上线下共同推广为模式,整合网络商城、共享平台、公益集市等营销形式构建的公益互助平台。项目为动手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展示才华提供广阔平台,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水平,弘扬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筹得公益资金扶助偏远地区贫困儿童。同时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倍受新闻媒体关注,报道30余篇。

“为爱而画”公益活动。学院已连续五年举办“为爱而画”公益活动,师生利用艺术特长,通过肖像绘画、公益集市、游戏互动、创意体验等形式进行现场爱心义卖,筹集善款。所得资金、物品全部用于建设“希望班”和资助校内重病师生。活动倡导“人人参与、快乐公益”的理念,鼓励更多的青年人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人人都是志愿者、人人争当志愿者。

学院全体青年志愿者积极做出响应“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发扬“以奉献扬青春,与社会同进步”的宗旨,多层次、全方位、深入持久开展大量的志愿服务活动。学院组织在校大学生积极开展暖冬行动、阳光支教、爱心助老、美绘乡村等志愿服务项目,彰显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青春活力。

创意集市是由一群有理想、有创意、有想法的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为主力,设计制作各类创意作品和手工艺作品,通过学院与校内外组织合作举办的创意集市形式进行展示和义卖,义卖所得全部用于偏远山区希望班建设,提高大学生们创作体验,激发创作热情及创意新思路。

学院每年举办“绽放”迎新表彰晚会,为学生搭建展示个人才艺的平台,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表彰先进典型,树立青春榜样,展现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蓄力成长,绽放青春力量。

学院构建行业学院建设模式,根据行业企业与学科专业双方需求施行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通过校企共建师资团队、科研平台、实践课程、企业实习等途径,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实践实训实习体系,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提升职业探索能力,积累社会实践经验,真正成为企业用得上、留得住、上岗快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近两年,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其中,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中国时装设计“新人奖”等国家级赛事获奖34项,其中“2021年第九届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获国家级一等奖一项,“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国家级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此外,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红绿蓝杯“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等省部级赛事获奖191项;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国青杯”全国高校艺术设计作品大赛、江苏省艺术设计大赛等市厅级赛事获奖一千余项。同时,学生热情参加国际设计类赛事,在2021年两岸新锐设计竞赛“华灿奖”荣获一等奖一项。
学生获得省级创新创业项目16项(创新14、创业2),省级校企合作项目4项,校级创新创业及校企合作项目44项(创新及校企38,创业6)。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成果丰硕,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3项,外观专利36项。

学院重视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教育和培养,将人才教育培训与创业孵化相结合,加强创业指导,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每年均有毕业生成功创业,形成一批创业明星。目前,学院在校生有创业团队19个(其中入驻学校省级创业孵化园团队9个,2022年度新增注册公司5家)

学院每年定期举办各类专场招聘会、宣讲会。与世界五百强企业、大型上市集团、行业标杆企业、外资或跨国公司、相关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就业基地,为学生提供长期稳定的就业渠道。学院注重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加强学生求职能力培养及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教育,从而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及适应社会的能力,逐步的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学生就业情况好,就业对口率高,就业率连续3年达99.5%以上,协议就业率达95%以上。


1962年生于西安,祖籍常熟。先后在常熟工艺美术职工大学(1987年与常熟职业大学合并,1989年,常熟职业大学和苏州师范专科学校合并建立常熟高等专科学校)及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系服装设计专业学习,现任南京电影制片厂服装总设计和监制,南京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
从业至今,担任30余部影视剧服装设计及监制,并荣获10余项服装设计类竞赛大奖。其中,1988年任电影《上海》、《豆蔻年华》服装设计师;1995年任中央电视台电视剧《水浒传》服装设计和总监制;1997年为中央电视台元旦大型文艺晚会设计服装并监制;1998年至2018年,先后任《国歌》、《激情燃烧的岁月》、《多情江山》(导演李惠民)、《上官婉儿》(导演卫翰韬)、《长安丽人》(导演谭友业)、《轩嬛大帝》、《鹰猎长空》等影视剧服装设计师及监制。2003年中央电视台2003年春节联欢晚会的《激情依旧》在“健力宝杯〞我最喜爱的春晚节目中获二等奖;2011年被评为“中国电视剧产业二十年突出贡献服装师”称号。

1987年毕业生于常熟理工学院(原常熟工艺美术职工大学)。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华实广告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创意总监。亚太空间设计十大设计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青年设计大奖赛终审评委,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美国政府引进艺术家人才,享受美国“优才计划”艺术家终身待遇。中国民主建国会江苏省省委委员,苏州市人大代表,苏州市政协委员,被授予自强创辉煌“公益广告全国先进个人”,中央统战部及中国各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全国先进个人”,江苏省广告30年行业发展“突出贡献人物”,苏州文化创意产业2016年十大年度人物,苏州市广告行业30周年影响力人物终身成就奖,姑苏文化创意领军人才等荣誉。
创意设计作品先后获得国家政府奖等国际国内大奖,为波司登、雅鹿、雪中飞等二百多个中国品牌提供创意设计服务,并受CCTV邀请登上北京大学百年讲台,主讲“品牌影响中国”。先后策划设计《郑和纪念馆》、《昆山未成年人科技馆》等六十多座具有重大影响的主题博览馆,并策划设计国家级项目中国航海日活动等大型展会。公益广告作品《魂》被中央文明办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公益广告国家政府奖。

江苏淮安人,1995年毕业于常熟理工学院(原常熟高等专科学校),北京电影学院电影高级创作班结业,中国戏剧文学学会认证导演,江苏月影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
从业多年,执导影片在国内外各类电影节获奖10余项。其中,《孝母鱼汤》荣获中国·昆山第六届微电影大赛-最受喜爱影片奖,第三届西北国际微电影节-优秀公益影片奖;《出路》,荣获香港第二届国际青年电影节优秀导演奖,第四届西北国际电影节-最佳公益影片奖,苏州第四届微电影节三等奖与最佳人气奖。《向日葵》、《渔我有约》、《一张选票》、《断指》分别荣获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中国.昆山微电影大赛最爱欢迎影片奖、最具创意影片奖、优秀故事片奖与铜奖;《撤出渔村》入围第二届亚洲华语电影节短片单元奖。即将执导的院线月份己通过国家电影局审核,现已在积极筹备中。

1973年生,江苏省江阴市云亭花山村人,1996年毕业于常熟理工学院(原常熟高等专科学校)。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特聘画家,荣宝斋画院特聘教授,无锡市人大代表,光明日报青年联合会副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研班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名家收藏委员会理事。创造了适合表现水雾的“风雨皴”,主要题材有黄河、海浪、山水和重彩作品等,2009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并发行大型画册《徐惠君山水画集》,2012年荣宝斋出版并发行了大型画册《黄河之魂—徐惠君作品集》,2013年8月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黄河之水天上来—徐惠君作品展》,2015至2020年,光明日报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共同举办《中国梦·光明行徐惠君作品展》全国巡展,2017年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并发行《母亲的呼唤徐惠君作品集》,作品《大河史诗》《千年回响》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1月,是一家以室内装饰为主体,融幕墙、家具、景观、艺术品、机电设施安装、智能、广告等为一体的专业化装饰集团。已连续10年成为中国建筑装饰百强企业第一名,并成为中国装饰行业首家上市公司。公司连续入围中国非公有制企业500强、中国服务业500强、ENR中国承包商60强、中国最具竞争力建筑企业100强、江苏最具竞争力建筑企业第三名。企业具有3000多人的全球最大室内设计师团队,其中有30名全国最具影响力资深设计师和183名全国杰出中青年设计师,公司还拥有一支500多人的注册一、二级建造师、项目经理队伍,为每个项目的效果和质量提供了充足的人才保证。
常熟理工学院一批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跨入金螳螂公司创业,逐渐成长为设计和管理骨干,主持设计的装饰工程建设项目普遍大江南北,设计作品在国内外的各种评奖中获奖。
无论你来自什么地方,无论你曾经是谁,只要你心中有一个梦想,我们将因你而精彩!心有多大,我们的舞台就有多大。在这里,你能够汲取智慧和知识,收获成功和幸福。想成就最好的自己吗?来吧,九月苏州常熟见!

面向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浙江、湖南、江西、河北等8省招收美术和设计学类考生;面向江苏、安徽、河南、山东、福建、浙江、江西、四川等8省招收理工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