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在辽宁省大连市的一所儿童游乐场里,一位小女孩不小心尿了裤子,而女孩的母亲看到了这一情况不仅没有及时的处理尿裤子的问题,反而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女孩大声呵斥甚至对女孩施以暴力,根据现场的录像来看这为目前在斥责和打骂孩子的过程中有许多的游客围观,更有游乐场的工作人员上前试图阻拦这位女士,但是这位女士不仅没有作罢,反而是将矛头指向了周围的群众和劝解人员,在对女孩斥责的同时也不忘反驳和辱骂其他的劝阻人员。现场调解人员于女士在制止过程中试图帮助女孩清理和换裤子,但是也被这位母亲制止,甚至将于女士推到在地。整一个完整的过程持续了半个小时左右,女孩妈妈在为女孩换好裤子之后带着女孩离开了现场。
从这件事情显而易见,作为女孩子在游乐园人山人海的情况下尿裤子本就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孩子正处于自尊心建立的时期,刚刚萌发的自尊意识很容易因为“尿裤子”而有一定的挫败。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母亲应该要尊重孩子的自尊,理解孩子的难堪,及时的为孩子化解矛盾、缓解尴尬和处理问题,但是此次事件中的母亲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从言语的责骂到行为上的打骂,并没有留一丝脸面给孩子,这种严厉到不近人情的教育方式真的正确么?
步入新世纪以来,人们的教育观念越来越开放和柔和,传统社会中棍棒出孝子的育儿理念慢慢的被人们所不接受。实际上,严格的教育氛围和对孩子的关心并不是冲突的,特别是对于还在幼童来说,心理上的发育重要性不亚于身体发育。对于当众尿裤子的尴尬情况,家长更应该要去安慰孩子,更何况事发冬日,东北的寒冷天气下,湿冷的裤子很容易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至少是导致孩子极大的不舒服。如果在这种心理和生理双重不适的情况下还要去忍受亲生母亲对自己的责骂、打骂甚至是侮辱,那么对于孩子将留下多大的心理阴影?能预见到在这种教育氛围下孩子将活的更加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长大了还需要花更多的力气来摆脱自己不自信的性格问题。
实际上,我国早就开始了对孩子心理教育的倡导,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婚姻与家庭心理指导中心就曾提出过对父母打骂孩子所导致非常严重危害的担忧。打骂孩子、不顾孩子自尊的行为对孩子的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很严重的打击,类似于此次事件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危害和创伤甚至要用一辈子去弥补。那么如何可避开这种不顾孩子自尊的咆哮式、打骂式教育呢?我认为还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①提供家庭帮助。政府部门要建立起家庭热线,联合社会公益组织来对中国孩子的心理成长进行帮助,提供一定的平台和通道来为孩子们纾解情绪,使得孩子们在遭遇不公待遇或者是因为父母教育问题而心情不畅的时候能有地方排解。
②家长“入门式”教育。近年来网络中流行这一句话,即“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资格去当父母”。当一对夫妻第一次做父母,其心情必然是紧张的,而其在以后的教育中也往往采用的是摸石头过河的方式,亦或者采用其自身受到的教育形式,这些都或多或少存在不科学的问题。我国可以推动新婚夫妇育儿公益讲座的开展,帮助家长了解到正确的教育方式,真正注重到教育小孩的重点所在。
③推行正确方法。孩子的心理教育是重要的,要想做到心理上的顾全,家长必须要掌握新的方法。当前在小孩心理教育理论上普遍采用的是两步法,即交谈与行动。交谈则是父母要及时的了解孩子的心理动向,并找到比较合适的机会与其交谈。行动则是要求父母能够真正了解小孩的需求,并对合理的需求予以满足。同时,家长自身还需要具备心理控制能力,要避免像本次事件中的母亲那样无法遏制自己的脾气。第一步在感觉冲动涌上来的时候需要采用可以平复心态的方法,比如抬头顺气、深呼吸、默念等。第二步则是要想一想自己有没有错、错在哪里、有没有很好的方法解决自己和小孩的矛盾。第三步则是如果没有好办法则先离开现场再另寻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