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唯嘉儿科互联网医院小程序线上问诊中,发育行为儿科王玲教授接到一位河南家长的求助。
▲唯嘉儿科互联网医院小程序线岁的童童(化名)表现出厌学、拒绝社交、情绪波动大以及自残行为等迹象。
大部分孩子从紧张焦虑、厌学、逆反或对立违抗,逐渐发展到网络成瘾,最终拒绝上学、抑郁、拒绝社交等。
孩子害怕、退缩、回避上学,一开始“利用”身体上的不舒服或大哭大闹等行为,“威胁”父母请假,从偶尔的缺课到几天不上学,反复交替后,到某个阶段或学期请长假,再到最后休学在家,有几率发生于任何年龄段的儿童青少年。王教授在接诊过程中遇到了一位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这一个孩子对上学有着强烈的抵触情绪。每天送孩子去幼儿园都成了一场艰难的斗争,而孩子在晚上临睡前和睡梦中都会不断哭泣并反复说着“我不想去幼儿园”。面对孩子的这种反应,家长感觉到很心疼,最终不得不做出妥协,不再强迫孩子上学。结果,孩子变得不愿外出,整天沉迷于电子游戏和电视节目中。王教授指出,类似这种拒绝上学的学校恐怖症,近几年发病率呈一直上升趋势。
王教授道,这种恐惧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学校不适应,常伴随明显的焦虑症状和行为问题,包括身体不舒服如头痛、腹痛等。
孩子有以下行为表现,家长要引起注意王教授表示,诊断孩子是否患“拒绝上学”,需要家长仔仔细细地观察、辨别,
发展的过程,若无法及早发现,加以干预,孩子会从厌学到借口请假,害怕上学到拒绝上学,时间长短不一,几天到一个星期、一个月,甚至一个学期。孩子不去上学,每天宅在家里,无所事事,精神空虚,不愿与人交流,迷恋或沉浸网络,逐渐发展成网络成瘾、社交障碍、情绪低落或易暴易怒,甚至发生自残行为。

不愿意去学校;烦躁、哭泣,家长的安抚不起作用;胆小、退缩、沉默;坐立不安;发呆;吸吮手指;容易分心、咬手指、咬指甲、咬笔、卷衣服和头发、咳嗽、清嗓子;有强迫或攻击性行为。
气促、胸闷、心慌、多汗、头晕、恶心、呕吐、腹痛、食欲减退、尿频、遗尿、便秘或便裤、身体颤抖或抽搐,容易感到乏力、疲劳等。
不能集中注意力;过分担心、害怕,如害怕失去家长、家长离异或死去,害怕自己死去,害怕学校作业、考试、被老师批评等;感到思维一片空白,感到要逃跑等。
孩子不愿意上学的时间越长,频次越高,不仅未来更有可能出现别的类型的逃避和拒绝,还会衍生因厌学带来的诸多矛盾和冲突,
家长应妥善面对孩子厌学、拒绝上学的行为,积极理性地寻找发生原因,不要简单粗暴归结为孩子不听话、不想读书、叛逆。”孩子拒绝上学,怎么帮助孩子走出困境?常常要一个多方面的综合治方案,
前往专业的医院给孩子完善系统、全面的专业评估,了解孩子拒绝上学的相关因素。
这是临床最主要的治疗方法,通过心理沙盘游戏、认知行为或专注力训练、感统训练等,为孩子提供心理疏导与心理支持,帮助孩子减轻焦虑,识别并改变孩子不健康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改善和促进孩子的个性及行为方面的缺陷。
改变教育方式方法,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避免家长的焦虑情绪、不恰当要求进一步影响孩子。家长本身存在的心理问题,要追根溯源,父母同治。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要的关怀和支持也不同。对于所有经历厌学、拒绝上学的孩子,家长的爱、坚持和专业的帮助、引导是孩子克服困难、重返校园并融入充满爱与理解的环境的关键。
唯嘉儿科发育行为专科是由国内知名儿童发育行为和心理专家领衔,儿童发育行为、心理、康复、教育等多学科专家、训练师组成的诊疗团队,依据儿童行为发育的规律和特点,为健康/亚健康/发育偏离/发育障碍/心理行为问题/情绪问题提供一站式、多学科、中西医结合的筛查、评估、诊断、干预、训练、家庭养育指导及咨询服务,着力关注儿童早期发展,多维度促进儿童行为健康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