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a8直播免费直播视频 发布时间:2024-10-31 13:40:36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高勇,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大学教授孙晋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中国纺织机械协会会长王树田,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会长谢明,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针织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王智,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副会长瞿静、林光兴等行业协会领导嘉宾,和来自各产业集群地、国内知名针织设备制造、原料生产、织造、染整企业和针织服装生产企业、针织技术探讨研究机构的代表近500人出席会议。
高勇在大会发言中对针织行业的产业地位和未来发展进行了分析。高勇表示,针织在整个纺织工业中占了重要的地位。针织因其工序短、成本低、应用场景范围广,近几年,随只能技术、全成型技术的发展,针织品已经从内衣转向外衣,并在产业用领域得到了逐步扩大。目前,在纤维加工总量方面,针织已超越了梭织,从加工工艺发展的新趋势来看,未来,针织必然会和非织造布一起快速进步,针织在整个纺织工业中的地位逐渐重要。高勇肯定了针织技术的发展成绩,他指出,在纺织“十三五”规划中,重点推进的六条智能化生产线中,针织智能化生产线就是这里面十分重要的一条,从行业现在的状况来看,是除了棉纺智能化生产线外,成熟最早,发展最快,在行业里普及最好的。
与此同时,高勇对于江南大学教育部针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在针织技术创新方面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高勇表示,该研究中心从经编技术起步,由消化吸收到改造升级,以及控制管理系统的提升,目前还在向圆机、横机扩大,该中心一直在引领中国针织技术发展。他相信,随着三维编制技术和全成型技术的发展,该研究中心必将继续引领该领域的技术发展。
谢明对于江苏省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状况做了介绍。据悉,2016年底,江苏纺织工业总规模达15103亿元,为全国最大。今年上半年,依旧平稳向好发展。1~6月,完成主要经营业务收入7724亿,同比增长9.04%;效益增长15.11%。谢明表示,江苏是针织行业非常集中的省份,且产业健全,覆盖从纺织机械到面料、印染,甚至是针织服装多个领域。今年上半年江苏针织行业表现不俗。针织面料增幅为7.06%,利润率增长9.28%;针织服装增幅4.05%,效益增长10.44%。其中,效益增长超过了速度增长,是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取得的初步成果。谢明也表示,江苏纺织发展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如在研发技术、产品创新、智能制造等方面的很多课题亟待解决,包括如何可持续发展,怎么样打造产业的新优势等。她期待通过这次会议帮企业理清思路,明确重点,为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林光兴以“针织科技与顶层设计”为主题做了报告。他总结到近30年来,针织关键技术稳步连续突破,先进的技术总体得到了普及,分析了我国产业科技的发展,对针织科技发展的启示,他认为针织企业应当依靠核心技术产品引领消费,列举了针织产品与市场互动行业技术典型案例,最后他提出针织技术应当围绕“传统提升服务、时尚拓展高新”等方面推进。
蒋高明以“国内外针织技术的发展状况及展望”做了报告。他介绍了国内外针织技术的发展现状,阐述了我国针织产业在新常态下的发展特性,从针织装备高精技术、针织智能生产技术、针织服装成型技术,针织立体编织技术和针织智能穿戴技术等五个方面,对最新针织技术、典型产品、前沿应用做全面的解析,同时,对针织产业未来发展提出展望,强调针织产业应抢占先机,加快融入”互联网+”概念,深入开展“两化融合”,促进针织产业模式的转型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我国从针织大国向针织强国的转变。
此外,凯赛生物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CEO刘修才以及武汉纺织大学教授、博导徐卫林分别围绕“生物基纺织新材料研究与开发”以及“柔软光洁针织用纱的特性及其面料性能舒适性探讨”等内容做了交流。
中国纺织机械协会会长助理丛政在“针织机械行业情况及发展思路”的报告中则介绍了针织机械技术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丛政表示,作为纺织机械的一个重要分支,针织机械目前已成为纺织机械中规模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但也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国产设备在稳定性和适合使用的范围等方面仍与国外优秀产品存有差距,他表示,关键基础件仍是行业发展的瓶颈,此外,行业也面临着知识产权保护不足、低水平供给量大势、高端需求缺口难填等方面的问题。在行业”十三五”规划中,实现智能化装备改造、智能制造模式改造、继续提升质量与可靠性仍是重要任务。
在大会议程中福建佶龙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州宏大科技(集团)、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卡尔迈耶(中国)有限公司、江苏射阳杰力纺织机械有限公司、江苏润山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浙江华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华峰纤维研究院、天津工业大学、西安工程大学、南通大学、湖南工程学院等企业和专业院校还将就针织装备技术、纤维、面料以及终端服装产品研究开发等信息进行交流。这一些内容的分享将在很大程度上启发针织企业如何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实现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以此来实现“绿色制造,生态针织”。